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投訴

今天有位員工找我,他說一起工作的人很懶惰,不會幫助別人,還說上級不懂管理,固此向我投訴。

還記得一個月前,員工所指的人也曾經找過我投訴,他說他的同事不懂跟人溝通,又常常跟其他同事吵架,要求他幫忙也不會合作,上級也不管理好他,固此找我訴苦。

在數個月前,他們的上級找過我說,下屬全不聽話,又不聽命令,互相吵架,更懶散不工作經常去廁所,所以想把他們免職,要求我跟進。

我問他們:「大家工作也有一段時間,有否曾經討論過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及應如何合作呢?」

他們都說:「討論甚麼?那麼大的一個人工作自然懂得如何去做。根本都不需討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亦有自己的宗旨及原則,若果了解別人那麼容易便不用語言,若果別人那麼容易了解你便不會有爭執,人與人之間解決問題方法並非是投訴,重要的應該是討論及放開執著。

又是時候跟大家開會了。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十年前已經改變,已經失去的,再也不會回來了.............

昨晚妳所說,可能已經是早知道,十年前失去的,十年後還怎會留下?不打算留下妳的甚麼,為何妳還留下來?過去所有一切,不是早隨風而去,心已灰燼,眼也不會有淚,所以,妳若有不快,可以隨時離去,不會喊叫妳的名字,也不會有電話短信留言,一切可以隨風,便讓一切隨風。

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一個好經理等於一個好雜工

說得威風在公司是五個部門的主管,其實是所有部門的雜工。總務部不單管接管送,八號風時還要第一個返回公司;所有部門有甚麼需要,說是拜託,其實是「老點」你去效勞工作,經常不是買這些,便是買那些,大至大膠箱,多至數箱雞蛋,甚至麻煩至一個DC單向變速摩打。人力資源更勞心勞力,員工請假,經常說不懂寫請假單,便由你代勞,員工之間有甚麼問題也是找你解決,上至老板經常有何攪作,也是先放你上檯面,由你去好好處理。其次更有清潔、維修及工程等等,加上環保及職安兩個題目,每天都做到氣也咳不出來,乾嚥受罰,可能有一天忍受不了,立即離職,又去海闊天空的日子。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這幾天不單有黑雨,有節日,有繁重的工作,更有麻煩的人事。

忙已經是香港人借口之一,因為很多事,固此說忙,但是,在忙中却有時間去戲院看了部電影,合了一套玩具,造了一套人偶衣服,還坐著看了一整套劇集。

若果是因為太忙而去忘記一些事情,那麼這事情一定不重要;若果因為太忙而又會忘記一個約會,那麼要見的人一定不是你所想見;若果一個人每天都睡在旁邊而又大家忙得都不會注意對方,那麼代表愛的感覺已經失去了。

若果你的愛人說今天很忙,電話不多說及經常推掉兩人的約會,朋友,不如去喝一杯,唱一唱歌吧。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幽默

每個人都想自己是一位幽默的人,故此努力地去學習講笑話,引人發笑,可是,引人發笑者衹不過是一個小丒。

一個幽默的人並不一定喜歡幽默,事情發生可能衹不過於不適當時間,發表了一些不適合的言論,別人聽來覺得是一種幽默,同一句說話,在不同的地方、時間及人物都有不同效果,故此一個正經八拜的人可能是一個幽默專材。

已故很多留下名句的出名人物,其本身雖是一個嚴肅的人,但很多時均被人說成一位幽默的人,原因是別人跟本不了解其本性,發言者亦不會為不了解自己的人去解釋一二,故此便由得溝通當是交際言談。

自己本身是一個不喜多言的人,因為處事態度都是少言多行,故此雖有很多朋友,但却甚少主動聯絡,有聚會亦會參加,而且在言談中很多時都會由被動變成主動,朋友都對我說,我是一個幽默感滿溢的人。

小丒跟幽默的人是劍的兩刃,但是感覺及目的却是大有不同,有些人被別人讚許可能非常高興,可是對我來說衹是一種無奈。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愛是不保留

近來很喜歡一首曲,可能曾經擁有,又曾失去,明白愛並不容易去保留,它要來時控制不了,走時亦捉不住,但是,放手亦是「愛」。

愛是不保留
曲、詞: 盧永亨

常聽說世界愛沒長久,哪裡會有愛無盡頭?
塵俗的愛只在乎曾擁有,一刻燦爛便要走!
而我卻確信愛是恆久,碰到了你已無別求;
無從解釋、不可說明的愛,千秋過後仍長存不朽!!

誰人受痛苦被懸掛在木頭?至高的愛盡見於刺穿的手;
看!血在流反映愛沒保留,持續不死的愛到萬世不休!
惟求奉上生命全歸主所有,要將一切盡獻於我主的手;
我已決定今生再沒所求,惟望得主稱讚已足夠!


Unreserved Love
曲:盧永亨
詞:盧永亨 / Juwita Suwito
原曲:愛是不保留

I've always been told love won't survive
Promises will turn into lies
The world just thinks love comes and passes through
It never lasts pure and true

But I still believe love can last
It's your unfailing love that gives me rest
You were there when I needed you most
I'll never walk all alone

On the cross you died and took away my curse/sin
Love so wondrous no one ever could deserve
Your bleeding hands proved your love unreserved
You're my greatest joy and treasure on the earth

Make my life a fragrant offering I pray
Help me Lord to serve you truly every day
Through tears and joy I'll give you all my praise
Let the whole world know your love and grace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武士

在我記憶裏第一套看的武士電影,是「斬虎屠龍劍」,那時大約十一、二歲左右,已過世的父親帶著我去當時新蒲崗麗宮戲院看,那時的戲院不單有前座,後座,還有特等及超座,超座便是在二樓最高那幾行,現在又那有戲院有兩層樓高呢?

少年時覺得武士形象很拉風,刀未出已經十分震憾,何況刀光劍影,年紀大了,明白武士衹不過是封建制度下之產物,有時比老白姓更可憐,原因他們是「武士」。

武士不單要接受飼主的所有要求及完成,有時更連自己生命及家人的生命也押上,自德川家族統一日本之後,幕府一路以減少武士為主要政策,主要是因為武士都依附飼主,有武士的飼主自然勢大,勢大便有能力作反,固此武士自德川幕府後期,很多的慢慢由浪人轉為平民或農民。

自從喜歡製作人偶起,已想作一個拜一刀了,可是由於未有車衣機,故衹是製作了一些農民、忍者等衣服,昨天有些空閒時間,便一口氣完成了這套武士服,人偶原是一個日本僧人(日本僧人不一定沒有頭髮),希望短期內完成其他配件,正式去製作心目中的人偶。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技能

在社會上工作,很多時都遇到問題,工作上、人事上,玩樂上都會。

解決問題方法除了學識及經驗外,技能亦相當重要,尤其一些專業工作,工程項目、維修機器、操作運輸工具及教育等都需要有相關技能。

在自己本身,懂的技能不是太多,但一些別人未必知道的事,反而知道怎做。好像門鎖壞了,把人關著,公司同事一定第一個找我;老板需要開辦派對、攪旅行,第一個也是找我;同事除了本身工作之外問題,都是來找我;固此,很多時都忙著,但又很多時都閒著,因為本身性格跟三分鐘先生極相似。

技能越多,能工作的種類亦多,過去曾做過酒樓點心師傅、銀行櫃位員、工程、採購、人事等工作,每一項都好像不是相關工作,但也可短時間到達主管級位置,由此可知,實幹及技能,絕對可以令人成功,差的是願不願意行出第一步。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窗外迷濛一片,點點繁星洒在葉上,窗外大樹可能感到一絲寒意,不禁彷彿穿上綠色薄衣的女郎。

已經多久,愛還是有否滲透,看著牆上紙布發黃的印記,想著念著對她一切思愁。那年初相識第一次共用雨傘,還掛在衣架之上,那一天的快樂,就像雨點洗滌了面龐,一起走進的小亭,立即變了公主的城堡,雨傘跟雨衣一變,亦成了守護寶劍跟武士盔甲,默默站於她旁。

雨,又再下,可是人已遠走,看著一把雨傘,牆上發黃的牆布,窗外樹葉,和窗內反映,有淚的面容。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地震

天災人禍已經不是今日發生,中國數千年以來基本從未停過,尤其人禍。

天災尤可怨,人禍根本無奈,昨天看一個小小討論區時,看到有台灣、中國及香港三地生活的人互罵,內容衹不過是一張相片說中國軍人因救人很累,但衹能睡在地上,覺得他們很苦,一方面說軍人便應這樣,根本不苦,衹是因為其他的人生活舒服,固此才有此感覺。

一個討論區內也有會為了那麼少的事情爭論,何況國與國之間呢?上次世界大戰已經過了四十多年,雖然引起戰爭的人是不可原諒,但畢竟因為人的愚昧才會出現戰爭,但災難又怎能預算?人幫助人又何罪之有?

天災無可避,人禍又如何?既然意見不同,為何還要說下去?若果對方認同你,一開始便支持了,又何必爭辯呢?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漢武劍

漢武劍是我刀藏內其中一把折疊花紋鋼打造的刀劍,劍本身是由國內著名刀劍師所製。




劍首圖騰是三隻金獅於雲上追逐,劍把是兩隻鳳凰相對,柚木劍套尾是金獅正面。










劍把以粗黑綿線卷包著,因是硬劍關係,劍身有一定重量,劍長大約三呎有多。



劍意 長老

龍騰虎步圈手剌
旋踵退馬直腳佻
雲行流走回肘跺
風流輕指任消遙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諷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言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鎚,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人事管理

管理項目,相信最難亦是最麻煩的應該是人事吧。

人事管理難在於人,麻煩在於人是多變,若要人似你,就是兩個你都有變,因為,就是似,同時間亦未必大家都想到問題徵結,得出相同答案。

工作上經常要處理很多人事上的問題,亦因工作關係必需要保密,加上身份屬於多個部門主管,人事及工作上都因應不同情況作出不同處理。

有些員工衹要跟他說明問題所在,他便會改正過來,有些員工即需要嚴厲非常,大聲指導才會明白。

管理人事最大障礙可算是大家都扮演「老好人」,下屬有錯,不單不去指責,反而包庇其錯,希望換來好人名譽一個,其實小錯隨時有機會變成大錯,不單害了下屬,更有機會害了自己及其他員工。固此當下屬有事之時,永遠都是向人力資源部主管投訴,目的是將籃球一拋,別人去管好了,固此才有機會表現,每年加薪亦比別人多。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武士道

武士道是甚麼?我先不表達自己意見和其他,大家先看看別人怎說。

何謂「武士道」?
有不少網友寫信這樣問我。只是「武士道」並非三言兩語便能解釋清楚,於是一拖再拖,直至今日。
何謂「武士道」?
新渡戶稻造博士在他的著書《武士道》中說:武士道即對自己的良心要負起「恥」的責任。
日本文化是「恥」的文化。「恥」,就是不可做出丟臉的事。遭遇天災導致社會大混亂時,很少有日本人會乘隙為非作歹,正是這個「恥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時間內,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類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這個「恥文化」的作用。
這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枷鎖,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日本是島國,一旦遭受社會遣責,便無立錐之地,除非你去跳海。所以日本人自殺案件很多。自古以來,日本就有「村八分」這種無形的枷鎖存在,這是一種全村都與其斷絕交往的制裁,也正是「恥文化」的基石。所謂「村八分」,剩下的「二分」是婚禮與喪禮,表示除了此「二分」外,其他活動均不讓你參與。
何謂「武士道」?
簡單說來,是:武士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性命隨時可化為鴻毛。
武士社會的規律非常嚴格,武士家庭的教育也極為嚴厲。男子若不幸生為武士家子弟,從小就得學習「忍」。「忍」字是「心上有刃」,用刃壓抑心(自我)。沒飯吃要忍、沒電視看要忍、沒老婆可娶要忍……凡事都要忍,待父母判斷出孩子於任何處境均能克己時,才進一步教導武術與其他技能。
為什麼得先學習「忍」?因為武士一出家門,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性。尤其是戰國時代,走在路上,彼此稍微看不順眼,當場就拔刀嘶殺,若非從小就訓練有成,恐怕有幾條命都不夠。所以武士出門時都靠左走,以免與別的武士迎面相逢。現代日本的車行道都是左側行駛,也是有歷史根由的。
正因為武士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才非常注重「生」。如何活得更有意義?如何完滿地了結自己的「生」?如何在臨死時能走得無悔無恨?這些問題都可說是生為武士的終生課題。
也正因為日常生活非常克己,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武士隨時都可將性命拋出。
那麼,一般庶民跟武士道完全無關嗎?好像也不是。江戶時代的私塾,課本裡就有《武士道》教材。所以一般庶民也是從小就浸泡在「武士道」精神中的。
第二次大戰後,日本民不聊生,糧食都是配給制,幾乎所有的都市居民均靠黑市糧食撐過來的。但是有一位法官(山口良忠),秉著自己是審判罪人的身份,不能以身作則做出違法之事的原則,雖然不禁止妻兒們購買黑市糧食,自己卻固守紀律,結果活活餓死。這正是一種「武士道」精神。
第二次大戰期間,「武士道」被軍國主義者歪曲成「絕對服從」。不過,真正的武士,即使是君主的命令,只要認為君主有錯,仍是會以死來抗拒。武士的切腹行為,是一種淨化魂魄的手段。當時的武士思想,認為死的方法越壯烈,魂魄便能昇華至更高尚的階層。作家三島由紀夫選擇切腹自殺手段,也是基於這種武士精神。
何謂「武士道」?
總結一句話:賴活不如好死。

<最後的武士>:何謂武士道
作 者:雲飛揚
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想要一本“介紹日本人性格及其精神教育方面的原動力之類的書”,幕僚們給他的就是《武士道》。數月後,總統說“讀了這本書能充分瞭解日本人的特性”。 “武士道”精神對於探究日本的價值與倫理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學者羅伯特 ·貝拉在《德川宗教:現代日本的文化淵源》中說:“這是因爲武士體現了或應該體現了日本的中心價值,事實上武士道的倫理在德川時代及近代已成了國家倫理,至少佔有了國家倫理的大部分。”而武士道所倡導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恰如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指明的那樣,“ 至於說到嚴格意義上的道德教義,孔子的教誨就是武士道的最豐富的淵……繼孔子之後的孟子,對武士道也發揮了巨大的權威。”
  “武士”古稱“samurai”,是“奉公者”的訛音,首要尚武苦行,再接修業。武士道,壯烈、冷靜、堅忍的武士道。武士道,以“忠、勇、義、禮、仁、誠”爲道德準則,視名譽爲人生之大限。武士道,輕生死,重然諾,極端之情態則一“事仇討”,二“切腹”,前爲殺人,後爲自殺。武士道即對自己的良心要負起“恥”的責任。“武士道就像櫻花一樣,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武士道是日本封建制度下的産物,原爲武士這個精英階層所恪遵奉行的一套行爲準則,標榜正義、勇氣、仁慈、守禮、真誠、榮譽、忠誠及自我克制等德行。武士不但苛求自己,也苛待自己。他們相信,安適的生活足以使人墮落。
在這個世界上,日本人的個性普遍具極端和強烈,在柔順與殘酷之間遊移,溫和與激進同在,危險和衝動的思想易於受到鼓舞,而武士亞文化顯然處在激進這一側,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要求風花雪月和附庸文雅。日本之美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狂熱而不後悔……美國著名女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性格的概括——她用《菊與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這個書名來象徵日本人極端矛盾的兩種稟性和價值觀。在這種民族性格中,“好鬥黷武、倨傲自尊、頑梗不化”等習性,無不深深地打著武士文化的烙印。在日本,作爲道德體系的武士道,是所有上流階層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信條和實踐,茶道、柔道、切腹、在草席上俯伏和在街道上鞠躬行禮、佩刀和交往的禮法、技藝動作的規矩等等,無不納入於武士道的範疇之內。而在日本流行著“開花當開櫻花、做人當作武士”的俗語,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國民性。
  武士精神的本質在於極端和強烈,追求一步到位的作風表現在他們的任何細節中,禮節豐富到過分的地步,對於衣食住行卻又不在乎,優雅、鎮靜、從容、和忠誠、爆發、迅捷極爲融洽地體現到一個階層的身上,轟轟烈烈和平淡如水都是武士道的外在表觀。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心中有無限的驕傲,這執著的驕傲不屬於自信的範疇,而是源自於日本幕府時代的獨特歷史造成的,一方面吸收中國儒家(尤其是教條化的宋代理學)文化及禪宗的生死觀,對自然世界的細膩體驗與人文世界的粗獷行爲非常諧和,刻苦堅忍於外,不妥協的力度是武士的底線;靈魂逍遙于內,詩意的浪漫也是武士的應有義,菊花、月亮、醇酒、美人總能夠在他們的生命裏佔據。--而武士道最核心的就是格外重視“名譽”,對武士而言,名譽比生命更重要,生死一線、生死大義都不過是勘破人生本質後的履行而已,如果需要死便去擔當決不苟且偷生,這並不是說武士普通有赴死而往的教條,其實他們更看到生要有價值,不必要的時刻也決不輕言犧牲。武士爲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性命隨時可化爲鴻毛,這是因爲日本作爲島國地域狹小,沒有迴旋餘地,武士們遇到問題只能像過了河的卒子一樣拼命向前。對於恥辱的體驗,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和日本相比。
作爲武士行動楷模的卻是中國的志士,他們格外推崇南宋的忠臣們,如文天祥、陸文夫、張世傑,在大義面前選擇殺身成仁和捨生取義是武士們最正常的反映。江戶時代的朱子學者淺見絅斎在《靖獻遺言》中列舉的八位“本朝武士之鑒”是:屈原、諸葛亮、陶淵明、顔真卿、文天祥、謝枋得、劉因、方孝孺,在這八人中顯著的特點是尊皇忠君思想和個人修爲,絕對不計較自身利益,本書亦是江戶時代武士社會中最暢銷的著作。在尚未廢除“(武)士農工商”等級制度,實現“國民國家”之前,也就是說在實行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很多武士在沖向對方陣地或戰敗自殺時,都喜歡高詠文天祥的不朽詩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日本進入明治時代前夕的幕末,這本書對“尊皇思想”的鼓吹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不少“志士們”的聖書。這些“志士們”的“不怕死精神”以及“對理想的強烈信仰”的源泉和模範就是這本《靖獻一言》。“明治維新的志士們的胸中,應有著鮮明的南宋忠臣文天祥的英姿,這支撐了他們的精神,驅使他們進行了力挽狂瀾的行動”。藤田東湖、吉田松陰、廣瀨武夫等還模仿文天祥各自作了《正氣歌》。其中藤田東湖的《正氣歌》還爲幕末的“志士們”所愛唱。也就是說,無論是擁護還是反對明治維新的敵對雙方,他們的精神支柱是相同的。日本躋身西方列強行列,主要是通過引進西方技術形成強大的製造能力實現的,明治維新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革命經驗,建立並強化日本的工業基礎,精神則大抵上是傳承了武士道,摒棄的僅僅是亞洲概念,異質文化間的錯亂感並不是歷史的主流。在熱兵器全面替代冷兵器的新舊交替過程,就是1870年代。實際上,1892年以後,作爲一個階層的武士不復存在,但是本來只屬於武士階層的“武士道精神”卻被全體日本人所繼承。
  然而武士道以外向型“忠誠”爲第一要素,內心的修文往往與赤裸裸的無限忠誠失衡,對他人和他族生命的不尊重和肆意宣泄,騷動的力必多一旦與高層的邪惡結合,不平和就達不到包容和理解,就會造成大規模的血腥,而歷來習慣于自上而下思維的現代武士們(所謂的右翼分子)則將一切歸結爲忠實的愛國,不過有些盲目而已。在筆者看來,近代以後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和周邊國家起到的基本上是負面的作用。明治維新使日本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用了200年的近代化道路,而洋務運動則成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永久的遺憾。從此以後,中華民族的每次民族災難中,都有日本殘酷而貪婪的身影。當然不可否則,二戰以後的日本經濟復蘇也是有其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自出社會工作以後,便開始收集喜歡的收藏品,其中「刀」亦是至愛之一。

現在收藏的刀種不單有MR的光劍,日本刀有武士長短打刀,單打刀,忍者刀,就是「HIGHLANDER」主角用的武士刀也有一把。





而且還有中國劍等,如秦漢劍,普通太極軟劍等。

日本刀是我最著迷的一種收藏品,原因是其鍊鋼法之工藝美。這是一篇多年前看過的文章:

日本,一個自戰火中鍛鍊出來的國家,人民靠無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執著,令一個位處東亞的小島國終於能夠在二十世紀列強中佔一籍位。日本刀是武士的靈魂,其發展曆程亦是日本發展史的一個寫照。
過往,日本與各地文明為大海所隔,工業技術遲遲未能發展,不過,日本人憑著格外的努力,竟然能夠以低人一等的冶金技術造出勝人兩籌的刀劍兵刃,這就証明了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01 傳統鍊鋼法
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鍊鋼的技術,經歷了千年以上的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Tatara」鍊鋼法。
「Tatara」又分為「Kura」和「Zuku」兩種鍊鋼法。
「Kura」鍊鋼法以「真砂」(Masa) 砂鐵為材,"砂鐵" 比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鐵礦石" 含較少的磷、錳等雜質,所以製成的鋼材純度較高。冶金師先將砂鐵加到鍊爐中,再添加特定的木炭炒鍊。有別於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焦炭","木炭" 中的含硫量較少,所以對鋼材純度的影響也較低。由於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技術,爐火溫度不會超過攝氏 1000 度,砂鐵不會完全熔解,所以製鍊所需的時間甚長 (需要三日三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註:這亦是日本鍊鋼法必需使用總表面積遠高於 "鐵礦石" 的 "砂鐵" 的原因)。一般而言,每 13 噸砂鐵加上 13 噸木炭,最多只能鍊出 2.8 噸有用的鋼鐵,其中只有少於 1 噸的優質品能夠被選定為「玉鋼」(Tahamagane),作為日本刀「皮鐵」(Kawatetsu) 的材料。

「Zuku」鍊鋼法常見於古時大規模的冶鍊場,以「赤目」(Akome) 砂鐵為材,需要四日四夜的連續作業時間。有別於「Kura」炒鋼法,木炭先被加到鍊爐中,然後再添加砂鐵炒鍊。「赤目」砂鐵的雜質較多,每 13 噸砂鐵和 13 噸木炭只能鍊出 0.8 噸有用的鋼鐵,例如「左下鐵」、「庖丁鐵」等,作為日本刀「芯鐵」(Shintetsu) 的材料。
「Tatara」的鍊爐經過特別的設計,具有恆溫與防濕的功效。



炒鍊以後,得到一整塊素質不均的鐵塊。冶金師會用大鎚將鐵塊打碎,再將碎鐵分門別類。「Kura」的完成品有「玉鋼」、「破面」、「鐵滓」等;「Zuku」的完成品有「左下鐵」、「庖丁鐵」等。「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5%,「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

「Tatara」鍊製的鋼鐵含極少雜質,材料容易焊合,最適用於鍛製刀劍,更是製作日本刀「折返鍛鍊」工序中的必要條件。反觀現代的鋼材,當中多含有大量鐵質以外的添加物,令鋼材難以焊合,根本不適用於日本刀的「折返鍛鍊」。而且,現代鋼材以高溫爐火熔解鍊製 (經過攝氏 1500 度以上的高溫),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沒有經過適當的回火工序的話,就不能令粗大的晶體重組成細晶體,製成品的強度和韌性就會受到影響。不過,回火工序本身又會消耗鋼材中的碳份,令完成品的表面硬度 (和鋒利程度) 大受影響。

日本的傳統鍊鋼法名為「Tatara」,這一個奇怪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一個說法,就是日本遠古時代的「神武天皇」,其皇后名為「媛蹈 "備" 五十鈴姬命」,日語發音為 "Hime-TATARA-Isuzu-no-hime-no-mikoto",而「Tatara」一名則由「蹈 "備"」二字而來。(註:"備" 字應加上 "革" 部。)
另外一個說法,「Tatara」一名其實借自外來語,有「猛火」、「加熱」等意思,如百濟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新羅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韃靼語 (發音為 "tatatoru")、古印度語 (發音為 "ta-tara") 等。而日本語中的「刀」字 (發音為 "katana") 或許也是由此而來。
19 世紀西方鍊鋼術的傳入,令「Tatara」鍊鋼法日漸式微。二次大戰的影響,更令「Tatara」技術一度失傳。經過由盛轉衰的歷史,到 1977 年,「日本文化廳」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攜手合作,在「靖國 Tatara」冶鍊場的遺址重建「日刀保 Tatara」冶鍊場,為日本刀匠提供優質的「玉鋼」,令製鍊日本刀的藝術得以留存。



刃 (Ha)
「刃」即是邊鋒斜面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因為與刀身其他部份的鋼結晶結構不同,所以兩者之間出現可見的界線,稱為「刃文」(Hamon)。在刀身的上半部,砍劈時最常用到的「刃」稱為「物打」(Monouchi)。不同的刀工流派,不同的鍛鍊法門,會造出不同形式的「刃文」,大致可以分類為:



「刃文」不同的部份也有個別的稱呼,以波浪狀的「刃文」為例,向邊鋒的浪底稱為「谷」(Tani),向刀背的浪頂稱為「頭」(Kashira),中間的部份就稱為「腰」(Koshi)。

以材質學的角度而言,「刃」含有大量的「馬登斯」晶體 (Martensite),簡單來說,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被鎖緊在「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 "堅硬" 的效果 (可以用籐織工藝作比喻:一束鬆散的籐枝可以隨意擺動,如果將籐枝織成籐籃,每根籐枝因為受力變向而互相緊扣,所以製成的籐籃就會有相當的支撐度)。
不同流派的製刀方法,應用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加熱溫度 / 時間,以不同厚薄的泥土包封,使用不同的冷卻速度 / 手法... 這些都會影響「馬登斯」晶體的粗細和分佈情況,令「刃」出現不同的反光效果。
將刀身斜向光源約二、三十度,如果發現「刃」上出現粒體狀的反光,這就代表當中含有大量稱為「沸」(Nie) 的粗粒鐵晶體;如果「刃」的反光平滑,即代表當中含有大量極之幼細,不能被肉眼辨出的「"勼"」(Nioi) 晶體。不過,幾乎所有刀「刃」都不只含有單純一種的晶體結構,而是「沸」和「"勼"」夾雜;「沸」晶體較多的就稱為「沸出來」,反之,刀「刃」就是「"勼" 出來」了。

地 (Ji)
「地」即是邊鋒斜面沒有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在「刃文」與「鎬筋」之間。經過「折返鍛鍊」而製成的刀劍,「地」的表面會出現奇特而美麗的紋理,稱為「地肌」(Jihada)。「地肌」風格的分類如下:
肌立 (Hadatatsu)
形容清晰易認的「地肌」。
詰 (Tsumu)
形容細微凝縮的「地肌」。
以下是其中的一種。



鎬地 (Shinogiji)
「鎬地」即是邊鋒斜面之後沒有斜度的部份。「地」與「鎬地」之間為斜度的轉捩點,稱為「鎬筋」(Shinogisuji)。
棟 (Mune)
又稱為「峰」,即是刀背。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設計:帶有「角棟」(Kakumune) (又稱「平棟」) 的多為「上古刀」;「庵棟」(Iorimune) (又稱「行棟」,Gyunomune) 為產自「屋根」的刀劍的特色;「三棟」(Santmune) (又稱「真棟」) 為「相州傳」刀工常用的設計;「丸棟」(Marumune) 常見於「九州」和日本北部的「古刀」。
切先 (Kissaki)
「切先」即是刀尖。刀尖與刀身的分界線稱為「橫手」(Yokote)。有別於世界各地的刀劍製鍊方法,日本刀的「切先」和刀身其他部份各有獨立的鍛鍊步驟,一絲不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戰爭模式,造就出各種不同的「切先」設計。所以,觀察「切先」的形狀,就可以對刀劍的生產年份作出初步的估計。
鋩子 (Boushi)
又稱為「帽子」,即是在「切先」部份的「刃文」。由「鋩子」的外形就可以推測刀匠技考的高下,從而鑑定刀劍本身的價值。沒有「鋩子」的日本刀,要不是粗製濫造之作,就是「切先」經過相當程度的修補,甚至曾經因為折斷而被修改矯形。沒有「鋩子」的日本刀,「切先」設計的鑑定亦會變得不可靠,刀劍本身的價值就會大受影響。

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 (詳情見於下面「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 一節),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返縮的程度以 "深淺" 來形容,較深的形容為「深」(Fukai),較淺的而帶有急異的收勢則形容為「堅止」(Katakutomeru)。此外,返縮弧度較少的稱為「小丸」(Komaru),較大的則稱為「大丸」(Oomaru)。



"桶" (Hi)
即是平行於刀身的坑紋,常常被濫稱為 "血槽",更有人標榜有甚麼 "放血" 功能云云... (才怪!) 其實,刀匠為了減輕刀身的重量,又儘量避免影響刀身的強度 / 抗變形度 (即不能隨便磨薄刀身了事),於是沿著刀身移走一段物料,即成為「"桶"」。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採用不同形式的「"桶"」。(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造邊 (Tsukurikomi)


中心 (Nakago)
「中心」即是刀身與手柄連接的部份。歷史久遠的日本刀,「中心」往往出現銹蝕。有部份收藏家以「中心」的銹蝕狀態來鑑定刀劍的年份,卻有不法商人偽作銹蝕以求魚目混。

刃區 (Hamachi)
「刃」在「中心」的完結點,也是兵刃在砍劈時受力最大的一點。「刃區」亦是「刃文」起始的地方,而「刃文」起始的方式被稱為「燒出」(Yakidashi),對刀劍的性能 (尤其是抵抗折斷的能力) 有很大的影響。

目釘穴 (Mekugiana)
乾燥的竹釘 (稱為「目釘」,Mekugi) 通過手柄和「目釘穴」,令刀身固定。

鑢目 (Yasurime)
為了防止在使用刀劍時,刀身意外脫離手柄,刀匠會在「中心」的整個表面銼出細紋,以增加刀柄與刀身之間的磨擦力,而這些細紋就稱為「鑢目」。一般來說,大多數日本刀的「中心」部份,底面兩面都會有「鑢目」挫紋;不過,「新刀」時期名刀工「繁慶」的作品或只會有單面的「鑢目」。

銘 (Mei)
為了確認對消費者的責任,刀工都會在刀劍的「中心」刻上「銘」以作識認。嚴格來說,「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中心」上,而不是 "雕刻"。部份刀匠會在其不同的年紀刻上不同的銘文。有的刀工也會將刀劍的出品日期包括在銘文中。「銘」對於刀劍的鑑定異常重要,不過,不著名的刀工,或者顧客訂製刀劍作為對上級的禮品,或是給廟宇的貢獻,刀劍都可能沒有銘文,亦即是所謂的「無銘」刀劍。此外,不法商人為求混水摸魚,在刀劍刻上偽造的「銘」也不足為奇。



製刀步驟
簡單來說,日本刀的材料主要為「玉鋼」(Tamahagane)。不過,「古刀」期的刀劍所用的物料和製作法門都已經失傳。以現時的科技可以分析出刀劍完成品的化學成份,但是不能準確推算出爐火處理前的物料成份和爐火處理的溫度、時間、次數、焠火方法等資料。能夠流傳下來,最早的製刀法門主要來自「江戶」時代的記載。
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製刀方法,以下只能約略列出一般典型的製刀步驟:

第一步. 「水挫」 (Mizuheshi)
又稱為「水減」。即是將「玉鋼」加熱並錘打成厚度為約 5mm 的薄片。聽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 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含碳量的保留 / 流失),加熱的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玉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經驗老到的刀匠才能準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鍊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匠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含碳量足夠的部份會自然碎落,作為製刀的材料。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準確的把握,才能夠收集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餘下的部份,刀匠會留待將來再用。
以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第二步. 「小割」 (Kowari)
將鋼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長短的細塊。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過低,有些刀匠會用這個來製作刀劍的「芯鐵」。

第三步. 製作燒台
燒台將會成為刀身的一部份,所以必需以優質的「玉鋼」製造。(燒棒不是刀身部份,可以用任何鋼料製作。)

第四步. 「積重」 (Tsumikasane)
將「小割」工序所得的碎鋼塊一層一層的焊接在燒台之上,如此熱力就可以均勻傳遞。鋼塊的熱黏性對焊接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熱黏性則取決於鋼材的純度和含碳量,所以選用「玉鋼」和進行第一步的「水挫」工序是必要的。
不同的刀工流派有不同的焊接方式... 平行排列的焊接稱為「短冊鍛」,交差排列的稱為「拍木鍛」,十字形排列的稱為「木葉鍛」或「十文字鍛」。
以鍛造一支「刀」(「打刀」) 為例,就需要積聚約 2 到 3 kg 的鋼材。

第五步. 「積沸」 (Tsumiwakashi)
將「積重」工序辦好的物料放回爐火,以確保鋼料能夠完全焊合。為確保鋼料與空氣完全隔絕 (以免爐火消耗鋼材中的含碳量) 和容許細慢而均勻的熱力處理,置入爐火前刀匠會將鋼料用沾滿泥汁和稻草灰燼的和紙將鋼料緊緊包好。刀匠必需小心掌握爐火的溫度和加熱的時間。

第六步. 折返鍛鍊
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的技術,要鍊製均質的刀劍就非常困難。為克服如此問題,唯有應用「折返鍛鍊」的技術。
將「積沸」工序辦好的鋼料返複折疊,重回焊接,只消重複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層的鋼材 (2 的 10 次方);層次愈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緻,製成品的強度亦會較高。
(註:不過層次太多的話,即代表鋼材在鍊爐中的時間太長,鋼材中的碳含量亦會流失太多,製成品的硬度就會受到影響,鋒利程度亦會有所限制。一般來說,日本的刀劍通常不會經過 15 次以上的折返鍛鍊。)
在「折返鍛鍊」期間,不斷的錘打會令鋼材中一大部份的雜質化為火花飛走。雜質是鋼材的「強度弱點」,損害往往由「強度弱點」開始,慢廷至材質的整體,成為全面的損壞。「強度弱點」的數目愈少,慢廷破壞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所以,鋼材愈純淨,其強度和韌性就會愈高。
世界各地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成形後都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根據熱力學的解譯,在高溫鍊製過程中,細少的鐵晶體為減少其數目 (減低總表面積),會自行互相結合,重組成數目較少,體積較大的鐵晶體。如此一來,鋼材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在焠火之後 (即是將白熱的鋼鐵投到水 / 油中冷卻),必須重新置回低溫爐火數小時,令細少的鐵晶體在原有的晶體之間重新結晶,回復強度和韌性。不過,長時間的爐火鍛鍊又會令碳含量過份流失,影響製成品的表面硬度和鋒利程度。
相對於西方的刀劍,以低溫鍊爐 (低於攝氏 1000 度) 鍊製的日本刀,鐵晶體一直能夠保持在細密的狀態,所以焠火之後根本就不用回火,進一步減少碳份的流失,而硬度、強度和韌性都能夠保持。
此外,經過「折返鍛鍊」的刀劍會出現有如松木紋一般的表面紋理 (「地肌」),美觀之極。
(註:有利必有弊。高溫鍊爐中的鋼材較軟,較易打造成形;低溫鍊爐中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甚至不是個人的體力所能應付。如果折返層不能完全焊合,就會成為潛在的裂口,變成完成品的瑕疪。所以,一般打造過程中,刀匠會緊持鋼材,並發號司令,由兩三名體壯力健的弟子從旁以長柄大錘敲打。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第七步. 「造邊」
日本刀鋒利而又不易彎曲,即是擁有 "剛硬" 的特性。
同時,日本刀又不易折斷,即是擁有 "柔韌" 的特性。
集剛柔兩性於一身,日本刀如何做到呢?
有別於世界各國的刀劍,日本刀並非由一塊鋼材打造而成,而是由一層剛硬的「皮鐵」(Kawatetsu) 包裹著另一柔韌的「芯鐵」(Shintetsu),焊合而成。「皮鐵」由含碳量較高的「玉鋼」經 10 到 15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而「芯鐵」則以由含碳量較低的「庖丁鐵」(或用低碳生鐵,或用含碳量低的「玉鋼」) 經 5 到 6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
如此的組合,日本刀就可以做到剛柔同體了。
不同的刀工流派採用不同的鋼料分佈方式,有的更會加上硬度更高的「刃鐵」(Hatetsu),硬度更低的「棟鐵」(Munetetsu),或採用經折疊卻沒有焊合的雙層「芯鐵」。

第八步. 「素廷」
將「造邊」工序準備好的混合鋼材打造成長條形,成為刀身的基本形狀。

第九步. 打造「切先」
為確保「切先」與刀身有同樣的混合鋼材分佈,也為了得到通順的表面紋理,刀匠會將刀尖斜斜切去一段 (尖角在邊鋒的位置),再以小錘將尖角打造成向後的彎弧,成為「切先」。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製作「切先」是最考究手工的步騾,所以由製成品的「切先」可以看出刀匠本身的功力。

第十步. 「火造」
以小錘將刀身各部份打造成形和修正。

第十一步. 「燒入」
最後的火鍛工序。刀匠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製「燒刃土」(Yakibatsuchi)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成份和調製法),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範圍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範圍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佈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點。
泥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攝氏 750 至 760 度的爐火之中。刀匠由爐火的顏色以確認溫度,若溫度高於攝氏 800 度以上,完成品就會出現鐵結體肥大的現象,影響強度。
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將刀身移離爐火,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即是 "焠火"。(焠火的水溫、水源、手法、添加物等都被各派刀工視為最大的秘密。) 因為「燒刃土」厚薄不一的關係,「刃」的冷卻速度遠較「鎬地」和「棟」為快,所以「刃」的硬度會遠較「鎬地」和「棟」的硬度為高。亦因為急冷的緣故,「刃」的鐵晶體會發生異變,體積變大,所以焠火之後刀身會進一步向後彎曲。這個情況有別於上述的 "晶體肥大" 的問題,焠火後「刃」的鐵晶體數目不變,只是每一個晶體的體積變大而已。情況好比清水結冰之後密度變小,體積變大一樣。

第十二步. 其他
再經過初步的打磨、開「目釘穴」、銼「鑢目」、刻「銘」等工序後,刀匠的責任可以說是到此為止了。一般來說,日本刀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是刀匠的工作範圍。

分類法則
日本刀通常以其出品年代、長短、用途、生產地、設計風格或流派傳法作分類。
出品年代的分類
「上古刀」
日本「平安」(Heian) 時代末期以前生產的刀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古刀」(Kotou)
出自「平安」時代末期至「室町」(Muromachi) 時代的「天正」(Tensyou) 期,即約 400 到 1000 年前製成的刀劍,當中包括「平安」、「鎌倉」(Kamakura)、「南北朝」(Nanbokutyou)、「室町」和「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刀。(「安土桃山」時代的「慶長」(Keityou) 期為「古刀」到「新刀」的過渡期。)
「新刀」(Shintou)
「安土桃山」時代的「慶長」期至「江戶」(Edo) 時代末期 (即是「幕末」,Bakumatsu),即約 240 到 400 年前製成的刀劍。相對於「古刀」,「新刀」的價值較低,暫時亦未有被定為日本國寶的「新刀」。「新刀」一詞出自「江戶」中期「神田勝久」著作中 "新刃銘盡" 的說法,即代表新材料、新製鍊法的應用。因為長達百年的戰亂,「新刀」多以大量生產為前題,當中不乏粗製濫造之作,更有不少精湛的「古刀」鍊製技術從而失傳。「古刀」時期,刀工多留守在固定的地區 (多為鋼鐵生產地),所以製成品保留著地區性的鋼鐵紋理特徵 (例如「地肌」);到了「新刀」時代,刀匠則移居大城市,以大量生產的鋼料為材,所以製成的刀劍上不留地區性的紋理特徵。「古刀」時期「一刀工一傳法」的傳統,在「新刀」時期有所變化,刀匠除了應用自己所學的「傳法」外,亦會以其他流派的手法製刀,所以「新刀」多不會留下確實的「流派」特微,卻會有個別刀匠的「個人」風格。「新刀」與「古刀」最大的分別在於「鋩子」(Boushi) 的形態,比方說,一支具有「亂刃」刃文的「古刀」,其「鋩子」勢必也是「亂刃」;一支具有「亂刃」刃文的「新刀」,其「鋩子」卻可能會是「直刃」。
「新新刀」(Shinshintou)
「幕末」/「明治維新」(Mejiishin) 時代製成的日本刀,約有 90 到 240 年的歷史。「新新刀」多偏重於復古,有的集「新刀」和「古刀」鍛鍊法之大成,有的以過往「新刀」/「古刀」的名作為模仿目標,有的則廷續「古刀期」的「一刀工一傳法」的傳統。「天明大飢饉」(1783 年) 加上歐美艦隊的威脅,令當時日本國內出現恐慌,人們對刀劍武器的需求亦增加了。到了「寬政」時期 (1789 年),「新新刀」的生產更到達其頂峰。附有不規則「刃文」(「亂刃」) 的「新新刀」,「亂刃」多由「刃區」開始 (相對於大多數的「新刀」,不論「刃文」是「直刃」還是「亂刃」,在「刃區」一帶的「刃文」都會保持直身)。「新新刀」的表面「地肌」也沒有地域性的紋理特徵 (因為應用大量生產的鋼鐵為材料),「地」多作反光打磨。刀身的形態可以分為兩大風格,一是模仿「古刀」的大彎度,一是帶濃烈 "武骨" ,被稱為「勤王刀」的闊刃低彎設計。

長短的分類
(註:以下的長短分類方法由現時日本的「銃砲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制訂,與各派學術性長短分類法或有不一。)
「刀」(Katana)
刃長為 60 cm 以上的刀劍。
「脇差」(Wakizashi)
刃長為 30 cm 到 60 cm 的刀劍。
「短刀」(Tanto)
刃長為 30 cm 以下的刀劍。

「太刀」(Tachi)
專為騎兵戰而設。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刀」(Katana)
專為步兵戰而設。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裡。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左面。

武士道著重於守禮,固此亦有一些禮貌上注意的地方,我們由安放刀具開始。
太刀的擺設
「太刀」有特定的安置架,以刀尖向上,刀柄向下,邊鋒向內的方式擺設。
刀的擺設
「刀」與「脇差」 (有時連同「短刀」) 常被放在同一個安置架上。「刀」應該置於下層而「脇差」置於上層。因為傳統上,武士出門之前,先會將「脇差」插在腰帶裡,然後用右手提著「刀」,走到屋戶的玄關處穿上鞋子以後,才再將「刀」插在腰帶裡。擺設方式以邊鋒朝上為一貫做法。此外,傳統禮貌上,刀柄必需向左擺設,以表示無威脅性 (刀柄向右的話,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隨時出鞘傷人)。
(註:日本武士只會把「刀」佩帶在左腰 {「短刀」除外,尤其是為配合盔甲的「馬手指」(Metezashi) 短刀},是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另外,碰撞武士的刀鞘,會被視為不禮貌 {以前有不少決鬥亦由此而起!}。如果武士們都能把「刀」帶左面,即使有兩個武士在狹巷相遇,他們的刀鞘也不會互相碰觸。《當然,還要人人都遵守 "左上右落" 的道路規則!》)
(註:日本武士到友人的家中探訪,先會在玄關把「刀」解開,然後用右手提著,再進入屋內。用左手提「刀」進入屋戶表示可以隨時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現。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否則也會被視為不禮貌。)

鑑賞禮儀
鑑賞刀劍時一定要顧及在場人仕的安全,亦要儘量避免刮花損害刀劍。絕不能像打仗般橫刀大馬的胡來。

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兩手將刀劍托起,然後鞠躬敬禮,以表示對 (已故) 刀匠的敬意和對古物的尊重。
用左手緊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 (即是「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輕輕拔出一小段刀身,以確保刀身沒有卡緊在鞘內。刀身若果卡緊,一次過強行拔出會令刀身失控飛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慢慢的,但毫不停留的把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份。若果中途有所停留,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內部可能會被刮花。拔刀時,要避免刀身兩面和邊鋒與刀鞘內側接觸,只有「棟」抵著鞘邊就可以了,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內。

「切先」先支撐在「鯉口」(刀鞘開口的部份),再慢慢將全過刀身移離刀鞘。
先將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鑑賞刀劍。

鑑賞刀劍時,「切先」與「刃」絕對不可以朝向他人。若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鑑賞「太刀」應先從其右面開始,「刀」則從左面開始 (即是先鑑賞刻有「銘」的一面)。避免接觸刀身的表面,令手上油脂弄汚刀身,又破壞原有的防銹油層。也不應該太多言語,令口沫沾上刀身,引起銹蝕。日本古時的武士身上常備「懷紙」,有些武士在鑑賞刀劍前先用口咬著一片「懷紙」,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如果要將出了鞘的刀劍交到另一人手上,先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將刀柄交到別人的手裡。在未能確認別人能否緊握刀柄之前,千萬不能放手。

若要鑑賞「中心」部份,一定要先徵求刀主的同意。為安全計,可以先將刀身納回刀鞘,才移除「目釘」和手柄,鑑賞「中心」部份。

若要納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鯉口」支撐著「切先」底部,同樣避免刀身兩面和刃鋒接觸刀鞘內側,再讓刀身慢慢滑回刀鞘內。



刀劍裝具
日本人所講的「拵」(Koshirae),即是刀身與刀柄、刀鞘等的裝組方式。裝組方式可以分為「拵」與「白鞘」(Shirasaya) 兩種。有人曾經作此比喻:「拵」是刀劍出外時的衣服,「白鞘」則是刀劍的寢衣。

除了刀鞘和手柄外,有部份刀劍裝具會以金屬製作,例如用鐵、「山銅」(Yamagane) (粗質的銅)、「素銅」(Suaka) (淡紅色的純銅)、「赤銅」(Shiakudou) (黑紫色的金銅合金)、「四分一」(Shibuichi) (有四份之一以上的成份為銀的銅合金,色呈灰綠)、「真 "俞"」(銅鉛合金)、「"Sahari"」 (銅錫鉛合金) 等。(註:"俞" 字應加上 "金" 部。)
這類金屬製的裝具或有各式的表面加工,例如:
- 「磨地」(Migakiji) (除了雕刻部份外全部磨平)
- 「"杠" 目地」(Mokumeji) (帶有「"杠" 目肌」的鐵製裝具)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 「槌目地」(Tsuchimeji) (刻意留下槌打痕跡)
- 「石目地」(Ishimeji) (像石材一般凹凸起伏)
- 「魚子地」(Nanakoji) (有魚卵般突起的細粒,常見於「赤銅」製的裝具)
- 「腐」(Kuchirakashi) (用抗酸材料塗在式樣的表面,再在周圍以酸質浸蝕,令式樣更加浮突)
- 「鍍金」(Tokin) (將半溶在水銀中的金銀塗在式樣表面,再將水銀燒去)
雕刻方面,有分類如下:
- 「高肉彫」(Nakanikubori) (即是浮雕)
- 「毛彫」(Kebori) (細線雕刻)
- 「片切彫」(Katakiribori) (以斜鋒鐵鑿雕刻,完成品留有鐵鑿的痕跡)
- 「肉合彫」(Shishiaibori) (連底式都有深淺變化的浮雕)
- 「鋤出彫」(Sukidashibori) (細線雕刻的手法勾劃出主題,然後鋤去底式,成為簡單的浮雕)
- 「薄肉彫」(Usunikubori) (雕刻較淺的「肉合彫」,製作難度極高)
為了加強美感,有的裝具的雕刻式樣中鑲嵌了不同顏色的金屬,鑲嵌手法如下:
- 「平象嵌」(Herazougan) (與底式同樣深淺的鑲嵌)
- 「線象嵌」(Senzougan) (細線鑲嵌)
- 「布目象嵌」(Nunomezougan) (在鐵器的雕刻中嵌入金銀箔片,造成大量縱橫交錯的細線)
- 「肉彫象嵌」(Nikuborizougan) (「肉合彫」上的鑲嵌)
- 「摺付象嵌」(Suritsukezougan) (「毛彫」中的細線嵌入金銀箔片)

頭 (Kashira) 和 緣 (Huchi)
包在柄末的裝具稱為「頭」,柄與「鐔」(護手) 之間的裝具稱為「緣」。「頭」與「緣」通常由金屬所製,亦有的以動物角製作。通常有鳥獸、花草、風景、神祗等的花式。

柄卷 (Tsukamaki)
傳統上,日本刀的手柄和刀鞘都由「鞘師」以朴木製成。手柄的設計可以分為「並反」、「刃一」 (又稱「刃方一文字」)、「立鼓」(中間稍稍收窄的手柄) 等。手柄形狀必須要與「頭」和「緣」吻合。

手柄造好以後,「柄卷師」會為手柄卷上「鮫皮」(Samekawa) ,令手柄有合適而不過份的磨擦力。「鮫皮」要經過浸水軟化,才能卷在刀柄上;不過,風乾後的「鮫皮」又會收縮,可能令卷在刀柄上的「鮫皮」移位,所以「柄卷師」必需有豐富的經驗和精準的手藝才可以妥善辦好「柄卷」的工序。傳統上,「柄卷師」都以「"殼" 飯」(Sokui) 所製的米糊將「鮫皮」貼緊 (刀鞘亦是如此黏合),即使是現代製作的日本刀也不會例外。(註:日本人所講的「鮫皮」其實是指產自東南亞的魟魚皮,不是鯊魚皮。) (註:"殼" 字應除去右邊的 "殳",在左邊加上 "系" 部。)

貼好「鮫皮」以後,「柄卷師」會為刀柄綁上絲製的纏帶,並以松脂和菜子油鍊製的「藥練」(Kusune) ,將其黏緊。

目貫 (Menuki)
為了防止連接刀柄和刀身的「目釘」鬆脫,通常會在手柄的「目釘穴」外加上兩塊稱為「目貫」的金屬片 (通常放在「鮫皮」以上,纏帶以下的地方)。而「目貫」的設計必需以不影響握柄的手感為前題。
「目貫」亦有分「表目貫」(從外可見的「目貫」) 和「裏目貫」(完全被纏帶包裹而不易見)。「表目貫」放在近「緣」的一個目釘穴之上,而「裏目貫」則放在近「頭」的另一個目釘穴。
「目貫」多帶極精巧的花式,以鳥獸、花草、風景、神祗等為題材。若「目貫」作鳥獸狀,安裝「目貫」時,鳥獸的頭部必需指向著刀尖;若「目貫」作花草狀,則花草的根部要指向刀尖。安裝方向錯誤的話,使用刀劍時「目貫」就會有鬆脫的機會。
有一些「目貫」亦附帶銘文 (稱為「目貫銘」)。刻在側邊的稱為「際端銘」(Kibatamei),刻在底部的則稱為「短冊銘」(Tanzakumei)。

鐔 (Tsuba)
又稱為「鍔」,即是刀的護手。
「鐔」有底面之分,向刀柄的一面為「表」,向刀身的一面為「裏」。
「鐔」亦因其形狀而分類為「丸形」、「角形」、「木瓜形」等。
在中央有讓刀身通過的洞孔,兩邊有兩個較少的洞孔,為附在刀鞘的「小柄」(Koduka,又稱「小刀」) 和「笄」(Kougai) 而設。用者可以在不拔刀出鞘的情況下取出「小柄」和「笄」。
下圖的「鐔」的右下方有一個圓形的小孔,稱為「手貫緒穴」(Tenukioana),為配合手腕索帶而設 (手腕索帶稱為「手貫緒」,Tenukio)。(註:絕大多數的「鐔」都沒有「手貫緒穴」。)
為了加強美感和進一步的保護,有些「鐔」的圓周被包封了一層金銀,稱為「覆輪」(Hukurin)。

"Habaki"
又稱為「"祖"」,即是安裝在刀身與「中心」之間的一個金屬楔子,納刀時可以卡緊鞘口,令刀身不易意外出鞘。"Habaki" 多用純銅或金銀製成,並以混合了硼砂的「銀鑞」黏貼在刀柄與刀身之間 (「銀鑞」可以防止刀身和 "Habaki" 的接觸點出現電解性的銹蝕)。(註:"祖" 字應加上 "金" 部。)

切羽 (Seppa)兩小塊金屬片,放置在「鐔」的表裏兩面,可以將「鐔」楔緊在位,而且也有輕度的吸震作用。

小柄 (Koduka) 和 笄 (Kougai)
隨身攜帶的小器具。「小柄」方便日常削木 (造牙籤) 和割紙之用,「笄」則是用來整理頭髮和為頭皮搔癢。「小柄」和「笄」都藏在刀鞘的兩個外坑 (稱為「櫃」,Hetsu) 之中,「笄」藏在刀身帶「銘」的一面,「小柄」則藏於另一面。由於帶有「櫃」的刀鞘不易製作,所以價格會比較高。

三所物 (Mitokoromono)即是「小柄」、「笄」和「目貫」三樣事物。

栗形 (Kurigata)
容許「下緒」穿系的地方。

下緒 (Sageo)
綁在刀鞘上的索帶。古時武士配帶刀劍外出時,把連接刀鞘的「下緒」綁在腰帶上,以防止被人重後搶去刀劍。

反角 (Kaeritsuno)
又稱「逆角」或「折金」,即是突出在刀鞘上的小,令刀劍不易意外離開腰帶。



太刀拵
相對於「刀」,「太刀」有更加講究的裝組模式。「平安」時代的「儀杖太刀」(Gijyunotachi) ,又稱為「飾太刀」(Kazaritachi) 或「細太刀」,是皇族和高官在最高禮節儀式上所佩帶的刀劍,式樣仿照中國唐代的刀劍設計。

下列為「儀杖太刀」各裝組部件...
A. 冑金:相等於「刀」的柄「頭」
B. 環:穿在「冑金」,讓「腕貫緒」通過
C. 腕貫緒:手腕索帶
D. 俵鑌:柄上的寶石裝飾
E. 目貫:即是「目釘」
F. 露金物:連在「腕貫緒」的金屬裝飾物
G. 鮫皮:魟魚皮
H. 唐鐔:中國 (唐朝) 式的護手
I. 責金:封著刀鞘的金屬片,防止刀身割穿刃鞘,露出傷人
J. 石突:包封了金屬的鞘底
K. 佩緒:「太刀」專用的腰帶
L / M. 七金:腰帶索具上的七個金屬環,前索有三個,後索有四個
N. 一足:連接腰帶前索的金屬器具
O. 二足:連接腰帶後索的金屬器具
P. 山形金物:連接腰帶索具和刀鞘的金屬片,又稱「足金物」



白鞘 (Shirasaya)
刀劍裝組的 "陽春" 形。以天然風乾十年以上的朴木為材料 (人工烘乾的木料會吸收濕氣,不宜使用)。因為朴木所含的樹脂較少,所以不易侵害刀劍本身。
「白鞘」的刀鞘以「"殼" 飯」(Sokuri) 所製的米糊黏合,收藏家可以定期將刀鞘拆開,清潔刀鞘的內部。 (註:"殼" 字應除去右邊的 "殳",在左邊加上 "系" 部。)
「白鞘」的「目釘穴」有動物角所製的「鳩目」(Hatome) 作基本修飾。高級的製品或會有動物角製的鞘口 (「鯉口」),稱為「鯉口角」。
有別於「白鞘」,「拵」的刀鞘塗漆,令保存在內的刀身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而日本刀的收藏家多相信刀身長期處於 "沒有呼吸" 的環境中,會比較容易出現銹蝕 (?)。所以,以長期保存的角度而言,刀劍應該被安置在材料簡單清純的「白鞘」之中,到有需要公開擺放的時候,才配上「拵」的裝組。換句話說,「拵」是刀劍出外時的衣服,「白鞘」是刀劍的寢衣。
刀身裝到「白鞘」之中,留下來的「拵」的各個組件就會鬆散不整。講究的收藏家會為空「拵」配上一支與刀身同形的木製刀 (稱為「"Tsuna" 木」),令「拵」的裝組可以齊整成形。

一把刀是不是一把好刀,均是需要試刀,在日本的「寬政」(Kansei) 九年 (1797 年),「遠州」的「濱松」有一位名曰「柘植平助方理」的藩士,著成了刀劍學經典「懷寶劍尺」一書。「方理」提出刀劍應該以其切割力作分類。得到劍客「須藤五太夫睦濟」和劊子手「山田朝右衛門吉睦」的協助,「方理」為多個刀工流派的「新刀」進行了測試。
刀劍的切割力分類為「最上大業物」(Saijyouoowazamono) (能夠切透九成至整體的人體厚度),「大業物」(Oowazamono) (能夠切透七至八成的人體厚度),「良業物」(Yokiwazamono) (能夠切透五至六成的人體厚度) 和「業物」(Wazamono) (能夠切透兩至四成的人體厚度) 四個等級。
據「懷寶劍尺」所載,曾經生產過「最上大業物」的刀工有 13 家,「大業物」的刀工有 22 家,「良業物」的有 56 家,「業物」則有 90 家。
繼「方理」的「懷寶劍尺」後,「山田 "淺" 右衛門」(即是改名後的「山田 "朝" 右衛門」) 在三十年後亦發表了刀劍學名著「古今鍛治備考」,同樣以「業物」分類法為多家刀工進行測試。當中所記錄的刀工流派比「懷寶劍尺」所載的還要多出五倍,「懷寶劍尺」中數項測試的結果亦在「淺右衛門」的著作中得到更正。
「淺右衛門」的家族世代都受聘於將軍家和各大名家族,為指定的試刀專家。可以出入「奉行所」,更獲授權以死囚或屍體試刀。
為得到最可靠的測試效果,試刀專家都會選擇四十到五十歲的男性,或從事體力勞動,骨格硬朗的死囚 / 屍體,作為試刀對像。
試刀法門大致可以分為「生試」(Ikidameshi) (切割活人)、「死人試」(Shinindameshi) (切割屍體) 和「堅物試」(Katamonodameshi) (切割硬物) 三種。「山田流」的方法屬於「死人試」一類。
為統一每次測試的砍劈衝力,「山田流」的每次測試都要用重量和長度相同的特製刀柄。駁好刀柄之後,就用刀砍劈綁在「土壇」上的屍體 (「土壇」的高度亦有限訂)。
砍劈的目標都在屍體較強硬的部份,如肩胛骨、盤骨等。
試斬的姿勢相當講究。試刀師用雙手緊握刀柄,左手緊貼右手,一來是為了提供最佳的砍劈速度,同時亦是為了統一每次砍劈的衝力。一般武士使刀時亦多以雙手握柄,但是左右手分開,分開的距離並非絕對統一,所以每一刀的衝力都略有不同。
亦是為了統一每次砍劈的衝力,試刀師的兩腳會向左右分開,距離等同試刀師肩膊的闊度。若如一般武士使刀時雙腳一前一後,步幅不等,就會令每次試斬的衝力出現誤差,影響結果。
試刀師舉刀時雙手過頂,直線指上。揮刀時兩肘不屈,刀如畫圓,人若前墮。
雖然試刀師以屍體作為試刀對像,不過砍劈的目標卻是底下的「土壇」,這樣才能確保有足夠的力量去砍斷屍體。因此,為免刀身為「土壇」所傷,屍體下面都會墊著一些填塞了穀糠的布袋。
除了「山田流」的「業物」分類法外,亦有人將多具屍體綁在「土壇」上,以測試刀劍能夠一次過砍斷多少層屍體。能砍斷一層屍體的稱為「一胴」,兩層的稱為「二胴」,如此類推。有別於「山田流」的試刀法,進行這種測試的試刀師沒有限定的揮刀姿勢,亦只會選擇屍體較柔軟的部份 (如腹部) 為切割目標。用這個方法測試的刀劍,其測試結果都會記綠在「裁斷銘」上。一般來說,測試的結果都不會超過「三胴」。不過,「江戶」時代初曾經出現過「四胴」的測試結果,而六十八歲的高齡武士「山野加右衛門」,亦曾為一支名為「關孫六兼元」的「脇差」,砍出了「四胴」的成績;不過,最令人驚異的,莫過於「中西十郎兵衛」以「兼房」的刀劍造出了「七胴」的記錄!
較為 "文明" 一點的試刀方法有「堅物試」,或稱為「荒試」。以鎧甲、鍛鐵板、「鐔」 (刀劍的護手)、"堅" 木棒、草卷青竹、鹿角等堅硬的材料測試 (註:"堅" 字應加上 "木" 部)。
自「黑船來航」時件以後,加上「幕末」時日本國內政局紛亂,令武士對刀劍的性能更加講究,為此「荒試」一類要求較高的測試法更大行其道,為「水戶藩」和「信州松代藩」所採用。
「荒試」的測試甚為激烈,可能危害到刀劍本身,所以刀匠自己多數不願意進行此類測試,而例外的大概只有「武藏國」名匠「清呂」和其兄「信濃國」的「真雄」而已。

有關妖刀「村正」,相傳「相州」的名刀匠「岡崎五郎入道正宗」,因為了解到其弟子性格偏異,所以一直未敢傳授「燒入」(焠火) 水溫的奧秘。不過,該門秘密最終還是被「正宗」的弟子偷學了,「正宗」一怒之下就將他的手腕砍斷... 自此以後,「正宗」的弟子一直懷恨在心,一心要造出勝過自己師門的刀劍。結果造出了附有恨意的邪劍,一劍既出,不沾鮮血誓不回...
「正宗」的弟子就是「村正」了。
上述故事是真是假己經無從奚考了。不過,日本的「室町」時代到「戰國」時代末期,在「伊勢」的「桑名」的刀工流派生產了不少品質優良的野戰刀、短刀、槍等,上面都有「村正」的銘文。
那麼,有「村正」銘文的刀 "妖" 在哪裡?實情應該由「德川家族」說起...
「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就是死在「尾張國森山」和「阿部正豊」的「村正」刀劍底下...「德川家康」的父親「廣忠」被「岩松八彌」所害,所用的也是「村正」脇差...「德川家康」自己年幼時亦不慎被「村正」小刀割傷過手腕...「織田信長」的兒子「信康」涉嫌通敵,背叛「德川家康」,切腹自盡時 "介錯" (即切腹後的斬首) 所用的又是「村正」;甚至連陣上的敵人如「真田幸村」、「福島政則」也使用「村正」佩刀!
「村正」一詞漸漸成為了「德川」家族的禁忌,任何「德川」門人、家臣、大名公然佩帶「村正」刀劍亦會被視為有背叛的傾向!
那末「妖刀村正」的傳說會否只是「德川」家族的宣傳技倆,只不過是抹殺其家族禁忌的一種手腕?不論如何,「妖刀村正」的傳說的確對當代的製刀名匠有所影響,「村正」兩字不會再被刻在任何刀劍之上,而且不少經已製成的「村正」刀劍亦被竄改了銘文。所以,能夠留存至今的「村正」都頗為罕有,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其實血振在日本武道上衹是一個招式,祇是電影、小說、動畫,描術劍客殺人之後,在納刀前把刀一揮,將沾在刀身上的鮮血揮走... 這個動作被稱為「血振」。
其實,隨便一揮根本就不能將刀身上的血跡清除,就此納刀的話刀身就會生銹受損,刀鞘內部就更加一塌胡塗了。
古代劍士身上都帶著懷紙,為的就是時常 (包括斬殺後) 清潔刀身。
至於「血振」,其實是「居合道」(「拔刀術」) 的一個招式。拔刀出招之後,刀身回到右肩之上,保持可以隨時再度出招的狀態 (即是「殘心」的態度);要是真的要出招,就把刀向斜下一揮,做成 "有如把刀身上的鮮血揮走" 的動作,所以被稱為「血振」。

有關太刀問題是要講番歷史,「永延」(Eien) 元年 (公元 987 年) 到「壽永」(Juei) 二年 (公元 1183 年)
政治混亂,武士階級爭奪政權的時代。當時戰事以騎兵戰為主,所以,由「上古刀」/「毛拔形太刀」進化而成,比較適合馬上應用的「太刀」,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武器。
這時的「太刀」刃長約 75 到 80 cm 左右。相對於較後期的刀劍,「中心」部份比較短。「切先」闊度明顯小於刀身,稱為「小切先」(Kokissaki)。刀身在「刃區」附近有極急切的彎度,但刀身本身的彎度卻不大。較流行的「刃文」有「小亂刃」(Komidareba)。
除了「小切先」以外,當時亦出現過一種名為「"Kamasu" 切先」的狹長刀尖設計。不過由於其「鋩子」不易燒製成形,「"桶"」的加工亦相當困難,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自日本的「後三年之役」(1083 到 1087 年) 開始,「薙刀」(Naginata) 一類的長柄大刀亦出現於戰場,與「太刀」一同作為騎兵戰的主流兵器。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鎌倉」(Kamakura) 時期
「元曆」(Genriaku) 元年 (公元 1184 年) 到「寬喜」(Kanki) 三年 (公元 1231 年)
「源賴朝」的「鎌倉幕府」與京都公家之間的權力鬥爭頻繁,而幕府本身亦常有內部紛爭,所以全國對武器的需求大大增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刀劍設計變得更加粗豪。「切先」有續漸被加大的發展傾向。刀身的彎度上移,分佈在刀身本身,這種設計稱為「腰返」(Koshizori)。「刃文」方面,「直刃」、「小亂刃」和「小丁子亂」(Kotyoujimidare) 都十分流行,不過有「沸出來」結構的「刃」到這時仍未出現。當時的刀劍刃長多在 80 cm 左右。

「貞永」(Jyuei) 元年 (公元 1232 年) 到「弘安」(Kouan) 十年 (公元 1287 年)
日本的「承久之亂」(1221 年) 以後,「北条」(Houjyou) 一族掌握了「鎌倉幕府」的控制權。因為武士專政,所以尚武的風氣十分興旺,令刀劍的需求無形中增加了。
應幕府的邀請,「山城國」的「粟田口國綱」、「備前國」的「三郎國宗」和「福岡一文字助真」等刀工都遷移到「鎌倉」去,令「鎌倉」一度成為日本全國刀劍的生產中樞。
受到尚武的風氣和武士口味的影響,「太刀」的結構明顯較以往更為穩實和粗豪。刀身較闊,整體的闊度甚為平均。「切先」闊度較大,通常不會比刀身其他部份窄很多,甚至出現了「豬首切先」(Ikubikissaki) 一類特別闊厚的「切先」設計。「中心」部份則較以往的刀劍為長。刀身彎度再進一步向上方分佈,為「腰返」設計。刀身厚度亦較高。被譽為最適用於砍劈的「蛤刃」結構 (即是凸弧形的刀身結構) 在這時出現了。「刃文」設計愈見精美複雜,流行的有「備前國」刀工「福岡一文字」的「大房丁子」(Oobusatyouji)、「重花丁子」(Jiukatyouji) 等。
「太刀」以外,刀工亦開始生產優質的短刀。刃長約為 25 cm 左右。刀身結構多為平刃 (稱為「平造」{Hiradukuri}) 和凹弧刃 (稱為「內反」{Uchizori} 或「筍反」{Takenokozori})。「內反」結構其實是由「平造」的刀身向內打磨而成。

「正應」(Shyuou) 元年 (公元 1288 年) 到「元弘」(Genkou) 三年 (公元 1333 年)
「文永.弘安之役」(1274 到 1281 年),亦即是蒙古人侵襲日本的戰役 (簡稱「蒙古襲來」),令日本人意識到傳統的長刀重甲,單打獨鬥的騎兵戰術根本就不是蒙古人高機動騎射集團的對手。
為了配合新編成的輕裝甲 (低負重) 高機動部隊,「太刀」的設計偏向針對輕型裝甲。刀身重量減輕,「蛤刃」的弧度減少 (變薄)。
「切先」形式方面,當時人們發現損壞了的「豬首切先」不容易修補,修補過後「鋩子」又會失丟,所以當時的「切先」形式改為以「大切先」為主。相對於「豬首切先」,「大切先」比較長,闊度略減,適合砍劈和突刺的用途。
刀劍外形頗像「鎌倉」初期的「太刀」,不過「切先」較大,刀身較闊較薄,刀身彎度更進一步向上方分佈。
「刃文」設計亦受到戰亂的影響,轉而著重於實用性。「大房丁子」、「重花丁子」等花巧 (卻容易受損) 的設計漸漸被淘汰。當時刀匠發現「直丁子」(Sugutyouji)、「片落互目」(Kataochigunome) 等新式「刃文」,在刀劍砍劈受損時,可以局限邊鋒碎裂的範圍。而且,因為「刃」(硬度高,卻容易碎的鋼料) 佔刀身的闊度不多,所以刀身可以保持有足夠的高韌度物料,以支持全刀的抗折斷能力。
有別於以往的刀劍,「"桶"」離開「切先」常常預留了一些距離。這個做法容許修補刀劍時,可以將「切先」改低,而不影響「"桶"」的完整性。(註:改低「切先」還是會令刀劍失去「鋩子」。) (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此外,這時亦出現了一種單斜邊開鋒,較為便於維修的「片切刃造」太刀,形式異常獨特。
隨著鍊刀技術的進步,有「沸出來」特徵的刀劍終於出現了。「刃」夾雜了粗細兩種鐵晶體,所以強度能更進一步的提高。
「地景」、「金筋」、「稻妻」等表面紋理 (「"動"」) 亦在這時出現了。(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人們對短刀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尤其是為配合甲冑,佩帶於右腰的「馬手指」(Metezashi,又稱「右手指」) 短刀。「馬手指」的「中心」略帶彎度。由於有穿刺敵人甲冑空隙的用途,所以刀身比較狹窄。
這個時期所生產的刀劍都可以被歸類為「古刀」。亦是戰國時期,及後「南北朝」時代,由「建武」(Kenmu) 元年 (公元 1334 年) 到「明德」(Meitoku) 四年 (公元 1393 年),1333 年「鎌倉幕府」滅亡,公家政權重返,史稱「建武中興」。不過兩年之後政權又再一分為二,成為南北兩朝,戰禍亦從此綿延不絕。戰爭模式以集團式的戰鬥為主,亦有以大批步兵圍攻騎士的陣法。為了應付步兵的圍攻,當時就出現了騎兵專用的特長柄「大太刀」。
「大太刀」刃長 85 cm 到 1 m 不等。以闊身薄刃為主要特徵,而闊薄的平刃則稱為「大段平」(Oodanbira)。「切先」部份亦較以往的刀劍更闊大。
由於刀身奇大,攜帶不甚方便,往往要靠侍從將刀 "搬運" 到前線。到臨陣之際,侍從手持刀鞘,武士提柄拔刀,方能將過長的「大太刀」拔出鞘來。戰鬥的時候,侍從還要帶著刀鞘,走入陣中,一直追隨正在揮刀的武士!
用來對付「大太刀」的特製長槍 / 薙刀在這時出現了,令騎兵戰術續漸式微,這種限制多多的「大太刀」亦很快被淘汰出戰場。
這段期間,日本的刀工都受到「相州」的製刀風格影響,例如在「備前國」就生產了不少所謂「相傳備前」風格的刀劍。
「大太刀」流行期間,同時出現了刃長約 70 cm 左右,新品種的「打刀」(Uchigatana),用以配合「大太刀」的應用 (類似較後期「刀」與「脇差」的配對)。
此外,刃長約 35 cm,闊身平刃 (平造),刀身微彎的小型「脇差」亦流行起來。這種「脇差」稱為「延文.貞治形」(Enbun.Jyujigata)。
(註:「南北朝」尚未建立「脇差」與「短刀」的長度訂制,所以當時兩種稱呼都是相通的。事實上「延文.貞治形」常被視為有「脇差」長度的「短刀」)。
刀劍經過長年的損耗,加上後來的「德川幕府」對刀劍長度製訂了嚴格的限制,歷代收藏家 / 武士都會選擇一些優良的刀劍,改短之後再好好保存。因為「南北朝」的刀劍被視為歷代刀劍中最鋒利者,所以亦是最熱門的 "改短刀" 之一。

「室町」(Muromachi) 時代
--「應永」(Ouei) 元年 (公元 1394 年) 到「文祿」(Bunroku) 四年 (公元 1595 年)
自「室町時代」開始,「太刀」續漸被較為便利的「打刀」(亦即是「刀」,Katana) 所取代。當時更有刀劍的設計介乎於「太刀」與「刀」之間,甚至有的在「中心」的底面兩邊都刻上「銘」,容許用者自行選擇用途。
以 "正常" 的「太刀」而言,設計頗為接近「鎌倉」初期的刀劍,即是刀身較窄,「切先」較細的式樣。不過,「鎌倉」初期「太刀」的彎度比較靠近「中心」,而「室町」時代「太刀」的彎度則向上分佈。
「室町」時代的刀劍以「備前國」和「美濃國」的產品為最佳。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MHP2G特別版主機



本星期有同事將前往日本度假,固請其幫忙購買兩部mhp2G主機特別版回來,一部是自己的,一部是替機友買的。

想當年經常前往日本,不是自己買很多東西,便是替人家入貨,替別人買東西,若果方便沒有話說,但很多時要買的都是偏門東西,非常不易找,找到買回來亦有麻煩,有時買了回來,朋友又說不要了,有些又說遲些才給錢,跟著又不見影了,所以我很怕幫別人買東西,至後來更不會跟朋友說去日本旅行,免除麻煩。

相反我跟朋友說要東西也很少,就是真的想買的東西也一定先全部付款,不想麻煩別人。

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套保護主義,在日本買東西有很多都是限定,限定即應代表有限,但在日本限定版經常比普通版易找,因為限定版已經是市場主要售賣品,好像各種名牌手袋銀包,不同地點賣不同款式,固此很多時去日本旅遊之前,都看一看TOKYO WALKER,以了解方便安排節目。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深圳動漫城


星期六閒來無事,前往深圳老街一遊,雖然現今深圳物價已經跟香港拍齊,但還是車水馬龍,遊人極多。

數年前已經常回老街找趣味玩具及精品,尤其動漫城內可找到很多東西,布袋、玩具、書本、漫畫、裝扮服裝及遊戲等等,可惜的是日子不久,動漫城便失去很多光彩,很多店鋪已經結業,形成空蕩蕩的半死城。



老街還是有一樣東西不變,就是治安還是很差,我這幾次回去深圳,都看見有扒手作案,可是在內地隨便協助他人,又很容易招來橫禍,雖然想出聲制止,但是結果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小心點便算了。

近日工作很忙,加上父親剛剛去世,口裏雖說沒有問題,但還是戚戚然地不安,好像是放下一個心頭大石,又好像是自己欺騙自己一般。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今天在一個討論,竟然說現今無人懂得作詩,在下需不懂耕田種花,還懂工程電氣穿釘寫詩。

華園庭外花滿枝;
車水來朝芳氣飄;
一旦殘花四處散;
那有緣客再來瞄。

美麗的庭園生出花兒朵朵,經常有很多人來衹為嗅一下芳香,但是當花兒謝了之後,還有甚麼人會再來嗎?
教育等於一個美麗庭園,教育出現問題,自然沒有好的花朵,那時還會再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有美麗庭園嗎?

數年前已經開始有製作光劍,計有手把式的、光管式的、LED的、甚至有實用形的,唯有關手把式的應該可以更有深度一點,前題是可以無須車床等重型機器幫助。

在找尋配件過程中,很多時也忽略了手作的基本,銼工的重要性,配件大多數為了方便梗固,都是做成一定方形,六角形及八角形等,固此對光劍製作上便需對此些配件進行改良,便能得地更好效果。

今次所用之配件比前次多些,固組合後也比較好看。

星戰故事(一個走私客的故事01)


一個走私客的故事01
我原本是絕地學院內的一個Youngling,但那一天改變是由於Anakin Skywalker帶著白色軍服的士兵來血洗聖殿,為了離開Emperor Palpatine所控制的星球,帶著Anakin Skywalker遺下的光劍,與及師傅隱藏於貴重物品房間內的一些珍貴金屬及書籍,逃亡到達塔圖因星去。

在離開學院之後,知道歐比王及尤達亦成功逃脫,還發送出絕地學院最後一個指令:「遠離帝國,小心Darth Vader。」初期還想不到Darth Vader此人是誰,後來才想到Darth Vader便是Anakin Skywalker,殺死我所有同伴的人。

在逃亡的日子裏,每天都繼續原力的訓練,更因為得到書籍的幫忙了解很多有關絕地武士的歷史、武技、原力的使用,更令我驚訝的是原力黑暗面比光明一面更有力量及威力,雖然師傅曾經說明原力黑暗面十分恐怖,但今天我所需要的是力量,否則如何去為死去的人報仇。

一個小子在宇宙星球到處逃亡,生活亦是一個問題,為了得到溫飽,我去協助一位走私老者搬運貨物,因為帝國日益強大,更向不同星球國家進行侵略,走私貨物的生意亦越來越多。為了更快更容易完成任務,老者向新貿易聯盟購買了一部千年金鷹號,聽說同級的還有一部千年蒼鷹號,買者好像是叫Lando Calrissian。

帝國跟反抗軍之戰爭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我還是未有收到絕地大師們的召喚,故此唯有收起所有原力的力量,將光劍收藏,以一個走私客之身份四處逃亡;老者因為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經不能去做,老者工作便衹有接洽生意,其他工作便由我去做,老者還經常地說,走私客一行內除了一位科瑞利安星系出生的叫Han Solo走私客外,要算我是最好的了。

有天老者回來跟我說,有一個老人好像以前的絕地武士跟他接觸,想去星球奧德朗,老人不想有麻煩出現,固此介紹Han Solo跟他聯絡,我想如果那位老人真的是一位絕地大師,可能知道如何找到尤達或歐比王等,故此立即趕往空港基地,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消息,可惜到達之後他們已經走了,而且走前還跟帝國軍打了起來。

帝國軍為了找出逃走的人下落,向所有走私客進行搜捕,老者為了保護我竟被帝國士兵殺死,那時我已經不能控制心中怒火,拿起了光線槍及光劍,將所有在場帝國士兵40多人全部殺了,那時第一次明白原力的恐怖,那些士兵除了被光劍及光線槍擊中之外,有些是被原力撞擊、原力電極及原力技擊所殺。我將老者埋葬後,便帶上光劍起程,以一個絕地武士身份的走私客去尋找其他同伴。

千年金鷹號在我細心照顧之下,多年以來都是以理想的條件下運作,可是此次飛行不知何解非常顛簸,星位導航器明明已指示此處便是奧德朗星球位置,但此處竟滿是岩石碎件,那星球去了那裏?心裏想著的時候,一種莫名的悲痛由原力感覺而來,千百萬的痛苦哀怨從岩石碎片中傳送過來,奧德朗星已經滅亡。

飛行了一段時間後,感應器又發出聲音,表示前方有一星球出現,但我看到之時,竟然是一個黑色的機械之星,為了不引起麻煩,衹好離開再說,但在離開之時,突然感到一陣原力的波動,心裏感覺又好像有另一位親人離去了。

企業星區,一個收集情報的好地方,衹要有錢,甚麼情報都有,在此聽到反抗軍將發動雅汶戰役,為了得到更多消息,便立即起程前往雅汶星系,可是還有一個很奇怪的消息,說歐比王已經於死亡之星上被Darth Vader所殺,而且出現一個不知名的絕地武士,好像是叫Luke Skywalker,那麼,難度Darth Vader受到兒子的協助,殺死歐比王?但在未有確實答案時間,唯有先前往反抗軍基地,或者還可能找到Han Solo了解一下。

星位導航器又再發出警報,反抗軍基地已經接近,我梳洗過後,看著面前的衣服及配備,看著那一支Darth Vader或Anakin Skywalker曾經所用過的光劍……….前路又是如何呢?

當我到達Fourth Moon of Yavin基地之時,所有人都非常忙碌,他們都正準備攻打死星,紅色中隊及藍色中隊都已經出發,在人群之中竟找到Wedge Antilles,我知道他是反抗軍中的第一高手,準射擊非常高超,可是他告訴我一個壞消息,Luke已經前往進攻死星,而韓蘇洛亦同樣地拿了金幣離開了。

我問他我可以有甚麼幫忙,他說死星本身基本是牢不可破,衹有使用爆光射入一個衹有兩公尺的通風口內,直至令內部爆炸才能消滅,而途中將會遇到很多炮轟,固此今天之後會不會相見也是未知。

Luke Skywalker既然前往進攻死星,那麼他不會是幫助Darth Vader之人,想到這裏,可能歐比王亦衹是被困於死星之內,我何不跟著前往死星,可能有機會救出歐比王,而且更可以在內部破壞死星。

有那樣的自信是因為曾經協助一個帝國高級星區首長的副官Chief Bast,運送一大批物資前往死星,其中一些東西是Chief Bast的私人物料,包括一箱由另一宇宙星系叫地球的地方所出產的紅酒,和一些軍中禁品,固此我有進入死星的淮許入港密碼,以帝國軍的自大,絕對不會害怕一個走私客於戰爭時期進入死星的。

金鷹號上剛好有一批軍國軍物資,原本是想反正跟他們過不去而找走,現在正好作為借口,不過亦要比反抗軍開始進攻前早到,否則機會便要錯過了。

在反抗軍結集於空間宇宙編隊之時,我已經站在死星空港甲板之上,白兵忙於將物資拿下時,我還叫控制官小心不要撞壞我的寶貝,因為我要去洗手間一會兒及帶些東西給他們的長官。

當我走到第三層困獄室前,竟見到Chief Bast在此,在談話之中知道曾經有絕地武士到達死星,更與Darth Vader交手,但奇怪的是絕地武士在戰鬥之中突然停手,最後死於Darth Vader劍下,而同行的兩個小子却救走了莉亞公主。

此時突然響起警報,有人進攻死星,Chief Bast立即前往指揮室工作,在其離開後又感覺到原力擴張,而且力量跟我不相百仲,尤其夾雜黑暗面力量更是我之上,為了不被發現,已經所有原力收藏,破壞行動亦應立即展開。

就在我到達自動防衛系統控制室之時,那一股黑暗原力竟然離開了死星,此時更不用留力,將原力放出,拿起光劍,將防衛系統室門外之守衛斬殺,用光線槍把大門轟開,在裏面的人還未及回頭已經被我用原力送到牆上或機器之內,一輪四周掃射,任務亦已經完成。

在我離開死星之前,還向港口送上多個爆光彈,在接近反抗軍據守點時,死星發出一聲爆炸,相信已經有人命中目標,令死星消失了。

為了尋找其他絕地武士,不得不向其他目標進發,相信就是Luke Skywalker亦不是知道太多,既是如此,不如先回故鄉神武星去,看看有否其他線索。

第一次寫網貼


我是一個比較懶散的人,一切隨緣,自無心機政治,又無人情包袱,固暢所而言。


文章無價而有價,貴乎伯樂而不是千里駒,希能知音而聚,聊聊人生百態。
星球大戰是陪伴我長大的重要故事,亦因為此,認識一斑同好。